2月28日,由云顶娱乐yd11888旗下中建三局承建,中建装饰、中建安装参建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馆项目正式竣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集中保管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历届中央政权及其直属机构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是国家历史文献保护的重要场所。
项目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总建筑面积约8.88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档案库房、对外服务、办公和武警用房,智能化工程等。新馆投用后,将作为中央直属的国家级档案馆使用,成为南京市地标性“城市客厅”,更好地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匠心建造,“国家宝藏”传承焕新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馆设计理念为呼应内外、回溯传统、兼容并蓄,建筑主楼大厅的格子天窗延续老馆建筑天花中“藻井”形象,顶层室内空间设计取意于“金匮石室”,中部设置铜板包裹的多功能用房,环绕中心空间布置休息区带来空旷、静谧的空间体验。
项目外立面采用整体装配式格栅设计施工技术,做到幕墙作业“一次成优”,约2.6万平方米石材制成的幕墙“外衣”在颜色质地与加工方面力求精品,项目团队实施“设计-加工-运输-安装”全链条质量管控,仅用45天时间完成1428榀格栅及1.3万平方米石材安装工作,装配率达100%,施工精度小于8毫米。
精工巧筑,“建筑功能”提质升级
项目团队在工程地下室外墙、屋面等区域采用“1+2+2”叠加式防水构造方法为建筑防渗漏管理提供“五重保障”。
为保证馆内档案时刻处于恒温恒湿环境下,项目团队为档案库房量身配备了恒温恒湿控制设备,在库房内共设有111台独立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组,一对一配备高效稳定的网络型控制器对机组实行自动化监视、控制与调节。
在档案库房中采用温湿度传感器对档案库房内各个区域的绝对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监测,温湿度传感器可将档案室当前温湿度以数据形式展示,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恒温恒湿自动调节温湿度,对建筑内的机电设备进行温差调整,使档案的储存环境始终维持在一个舒适稳定的环境状态,保障档案库房核心功能。
项目装配有高压细水雾自动灭火系统设置6000多个喷头,喷头及其连接管道采用专业氩弧工艺焊接,可实现快速灭火、环境保护、档案安全一体化保障管理,最大限度保证馆藏纸质档案的安全。
项目采用智能照明系统,通过红外感应实施光亮控制,并运行多种照明工作模式有效控制照明系统的工作时间,建设节能减耗“绿色档案馆”。
同时智能照明还承担档案文件的保护功能,为减少光线对档案材料造成的损害,采用了紫外线含量较低的人工光源、精准控制光亮、减少光照时间,对档案的存储环境限定光强并采取了感应光源照明与弱光保护等具体措施,通过减少“光污染”延长档案存储寿命。
数字化管理,科技赋能智慧建造
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以科技引擎推动智慧建造,打造“智慧平台枢纽阵地”,对建设现场进行全面信息化远程管理,推动工程建设优质高效推进。
面临工程V型梁设计节点复杂且处于高支模施工区域等难题,项目应用BIM技术提高工程效率和搭设精准性,邀请高支模论证专家跟进验收引导,前瞻性防范化解建设风险保障了档案馆完美履约。项目先后获评“全国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江苏省建设工程BIM应用大赛一类成果,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优质结构”等30余项荣誉。
除了智慧工地的应用,项目团队还为新馆量身打造了一套完整、科学、严谨、高效的档案数字化系统,在原有档案管理系统基础上建立了规范的现代档案管理App——数字档案系统,并由此搭建出项目智慧档案信息服务平台。
该平台利用高速扫描仪、高拍仪等设备将纸质的档案保存成为电子文书等形式,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档案业务全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从而有效提高了档案馆集中储存、管理、利用和开发等环节的灵活性。(企业学问部,中建三局,中建装饰,中建安装供稿)